每天傍晚,廣場舞前半小時和結束后半小時,成了我的“每日例會”。東家長西家短,誰家水管漏了,誰家孩子不孝順,誰家跟物業(yè)又吵了一架,信息像潮水一樣向我涌來。
不出一個星期,整個石榴小區(qū)錯綜復雜的人際關系、物業(yè)矛盾、陳年舊賬,在我腦子里織成了一張清晰的網(wǎng)。
而這張網(wǎng)的中心,很快就出現(xiàn)了一只大蜘蛛——小李。
他走馬上任了。
3
小李上任第一天,就在小區(qū)公告欄貼出了巨幅的“石榴小區(qū)改造計劃”,措辭華麗,藍圖宏偉,跟我當年畫的餅一個味道。
他還建了個業(yè)主群,把自己設置成群主,每天在里面噓寒問暖,發(fā)布“工作簡報”,一副親民愛民的模樣。
要不是我知道他骨子里是什么貨色,我差點就信了。
很快,他的“改造”開始了。第一項,就是給所有樓頂重做防水。
我冷笑。這招我熟。公共維修基金,是最好下手的肥肉。
施工隊開進了小區(qū),領頭的是個滿臉橫肉、脖子上戴著大金鏈子的男人。我讓胖劉去打聽,胖劉的兒媳婦在街道辦上班,消息靈通。
“陳姐,打聽清楚了!那人是小李主任的小舅子!”
我點了點頭,一切都對上了。
接下來幾天,我天天在小區(qū)里溜達。工人用的防水涂料,是最劣種的牌子,氣味刺鼻,桶身上連生產(chǎn)日期都模糊不清。我還看見他們把挖出來的建筑垃圾,就近找個花壇埋了,省了清運費。
而小李,每天西裝革履地來視察一圈,背著手,跟小舅子嘀嘀咕咕,然后拍幾張工人們“揮汗如雨”的照片發(fā)到業(yè)主群里,配文:“為建設美好家園,兄弟們辛苦了!”
群里一片點贊和感謝。
“李主任真是辦實事的好干部!”
“跟著李主任,咱們小區(qū)有盼頭了!”
我看著手機屏幕上那些愚蠢的吹捧,胃里一陣翻江倒海。
這幫居民,太好糊弄了。他們不知道,他們交上去的每一分維修基金,都在變成小李小舅子脖子上的金鏈子,和他倆在外面飯局上點的硬菜。
證據(jù)。我需要鐵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