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到一中的第二個月,陳曉茹已經(jīng)重新適應了這里的教學節(jié)奏。
她可以自由地拓展課程內(nèi)容。
然而,與蘇霽舟共事卻比她預想的更加困難。
周四下午的教研會上,蘇霽舟正在講解新學期的教學大綱,投影儀上的PPT做得一絲不茍,連每個動畫效果都精確到秒。
“根據(jù)教育局最新要求,我們需要加強基礎知識的系統(tǒng)性和連貫性?!彼眉す夤P指著屏幕上的圖表。
“特別是巖石循環(huán)這部分,必須確保每個學生都能掌握基本概念和標準表述。期中考試這部分占20分?!?/p>
“我建議增加一些實踐環(huán)節(jié)?!?/p>
陳曉茹舉手說:“上半年我?guī)W生時,用不同顏色的橡皮泥模擬沉積巖形成過程,效果非常好。學生們不僅理解了層理構造,還能自己解釋外力地質作用的過程。”
會議室里幾位年輕老師點頭表示贊同,有人小聲說:“這個方法很獨特?!?/p>
但蘇霽舟卻嚴肅起來,“趣味性活動可以適當安排,但不能影響教學進度。期中考試前我們必須完成前六章的內(nèi)容,這是教研組共同制定的計劃?!?/p>
“如果學生連基本原理都不理解,死記硬背章節(jié)又有什么意義?”
陳曉茹不自覺地提高了聲音,“我在大學實習時,導師總是說‘一塊石頭勝過千言萬語’?!?/p>
會議室里的空氣仿佛靜止了。
劉靜在桌下輕輕踢了陳曉茹的腳,她才意識到自己的失態(tài)。
但話已出口,她倔強地抬著下巴,等待蘇霽舟的反擊。
出乎意料的是,蘇霽舟并沒有立即反駁。
他沉默了幾秒,然后平靜地說:“陳老師,教學不是做游戲?;A知識需要扎實...”
“基礎知識需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礎上。”陳曉茹打斷他。
“我在二中的經(jīng)驗證明,適當?shù)膶嵺`活動能顯著提高學生的長期記憶效果。他們的期末考試平均分提高了11分?!?/p>
這個數(shù)據(jù)讓會議室里響起一陣低聲議論。
蘇霽舟的嘴角繃緊,陳曉茹能看出他在努力控制情緒。
“我們可以會后再詳細討論這個問題?!碧K霽舟冷靜下來,“現(xiàn)在繼續(xù)下一項議題?!?/p>
會議的后半段,陳曉茹幾乎沒聽進去任何內(nèi)容。
她手上記著筆記,心里卻在反復思考剛才的交鋒。
為什么每次和蘇霽舟討論教學問題都會變成這樣?他們明明都是為學生著想啊。
會議結束后,陳曉茹故意磨唧到最后才離開。
她知道自己剛才太沖動了,但蘇霽舟那種固執(zhí)己見的態(tài)度總是能輕易點燃她的怒火。
“陳老師?!碑斔郎蕚潆x開時,蘇霽舟叫住了她。
陳曉茹轉身,看到他靠在會議桌邊,已經(jīng)摘下了眼鏡,用手揉著鼻梁。
沒了鏡片的遮擋,他的眼睛顯得格外疲憊。
“關于你的實踐活動...”他停頓了一下,“我需要看到具體的教學設計和預期效果評估。包括安全預案?!?/p>
這不是妥協(xié),陳曉茹知道,這只是蘇霽舟式的“按規(guī)矩辦事”。
但她還是點了點頭,“明天我會把完整方案發(fā)給你審核?!?/p>
“好?!碧K霽舟重新戴上眼鏡,那個嚴謹?shù)奶K老師又回來了,“還有,下周的公開課,校長點名要你講,主題自定。”
“我?可是我才剛回來...”陳曉茹驚訝地睜大眼睛。
“校長看了你在二中帶的科技創(chuàng)新比賽,很欣賞?!碧K霽舟平淡地說:“準備一下吧?!?/p>
走出會議室,陳曉茹深吸一口氣。
她開始懷疑申請調(diào)回一中是否是個正確的決定。
在二中,她可以自由地嘗試各種教學方法,沒有人會像蘇霽舟這樣對她的每個創(chuàng)新都提出質疑。
但另一個聲音在她心底響起,如果就這樣放棄,那豈不是所有的準備都白費。
回到辦公室,陳曉茹發(fā)現(xiàn)自己的桌上多了一杯熱茶。
下面壓著一張紙條:歡迎回來—劉靜。
這個小舉動讓陳曉茹的心情好了許多。她環(huán)顧四周,發(fā)現(xiàn)蘇霽舟不在辦公室。
但他的電腦還開著,桌面上整齊地擺放著各種教學資料,最上面是一本翻開的《構造地質學》,書頁邊緣密密麻麻寫滿了筆記。
陳曉茹忍不住湊近,發(fā)現(xiàn)蘇霽舟正在研究一種新的斷層模型教學方法。
那是她曾經(jīng)在教研會上提議過的。
書頁空白處寫著:參考陳曉茹的方法?需修改以適應大綱...
陳曉茹愣住了。
原來蘇霽舟并非完全排斥她的想法,只是習慣性地要把一切納入他那套嚴謹?shù)捏w系。
正當她出神時,門口傳來腳步聲。
陳曉茹趕緊回到自己座位,假裝在整理教案。蘇霽舟走了進來,手里拿著一疊打印紙。
“這是歷年公開課的優(yōu)秀案例?!彼鸭埛旁陉悤匀阕郎?,“可能對你有幫助。”
陳曉茹翻開看了看,發(fā)現(xiàn)每份教案上都用紅筆做了詳細批注,有些地方甚至畫了問號或感嘆號。
最后一頁還附了一張紙條:第17頁的方法適合你的風格—蘇霽舟。
這個意外的幫助讓陳曉茹不知如何回應。
她抬頭看向蘇霽舟,卻發(fā)現(xiàn)他已經(jīng)全神貫注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,仿佛剛才的交流從未發(fā)生過。
10月初,學校組織高一學生進行為期兩天的野外地質考察。
作為學校地質學科教師,陳曉茹和蘇霽舟自然成為帶隊老師。
考察地點選在城郊的青龍山,那里有典型的花崗巖地貌和一個小型采石場遺址。
出發(fā)前一天,陳曉茹在實驗室仔細檢查著裝備清單:地質錘、放大鏡、鹽酸瓶、指南針、急救包...
她特意多準備了幾件雨衣和應急毯,盡管天氣預報說這兩天都是晴天。
“你總是這么...事無巨細嗎?”蘇霽舟的好奇突然從門口傳來。
他倚在門框上,手里只拿著一個小型野外記錄本和一支鋼筆。
“野外考察最忌諱準備不足。特別是帶著學生。”陳曉茹頭也不抬地繼續(xù)清點物品。
“氣象臺說這幾天都是晴天,最高溫度26度?!碧K霽舟走進實驗室,拿起一瓶鹽酸看了看,“帶這么多危險化學品有必要嗎?”
“地質學第一條準則,”陳曉茹終于抬起頭,直視蘇霽舟的眼睛,“永遠不要完全依賴天氣預報。”
“山區(qū)的氣候瞬息萬變,就跟男人一樣,不靠譜!”她調(diào)皮的語氣并沒有換來蘇霽舟的動搖。
只好識趣道:“至于鹽酸,稀釋過的,只用于現(xiàn)場石灰?guī)r測試?!?/p>
蘇霽舟聳聳肩,放下瓶子,“隨你吧。不過校車空間有限,別帶太多無關物品。”
陳曉茹咬咬緊牙根沒有反駁,但注意到蘇霽舟離開前,目光在她的急救包上停留了幾秒。
第二天清晨,兩輛大巴載著六十名學生和四位老師向青龍山出發(fā)。
陳曉茹坐在第一輛車的副駕駛位置,不時回頭確認學生們是否都系好了安全帶。
透過車窗,她看到蘇霽舟在另一輛車上正和學生們說笑,那輕松的表情是她在教研室從未見過的。
“陳老師,您能給我們講講青龍山的地質歷史嗎?”車上一個戴眼鏡的女生問道。
陳曉茹微笑著轉身面對學生,“好啊。青龍山主體由燕山期花崗巖構成,大約形成于1.4億年前...”
她娓娓道來,不時穿插一些有趣的地質現(xiàn)象和小故事,學生們聽得入迷。
陳曉茹注意到,就連平時最調(diào)皮的那個男生也停止了打鬧,認真聽著。
到達目的地后,學生們分成兩組,分別由陳曉茹和蘇霽舟帶領。
陳曉茹這組先去觀察花崗巖節(jié)理,而蘇霽舟那組則前往采石場遺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