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李第一次對 “科學” 產(chǎn)生深刻感悟,是在公司茶水間的微波爐前。當時他正舉著個凍成冰坨的包子,對著操作面板上的 “加熱指南” 發(fā)愣 —— 說明書上說冷凍食品需加熱兩分鐘,可上周他按這個時間操作,包子芯還是硬邦邦的,像塊拒絕融化的冰川。
“別信那玩意兒?!?隔壁工位的老張端著馬克杯路過,指節(jié)敲了敲微波爐側面,“我試過十次,凍包子至少得兩分半,凍餃子要三分鐘,這叫實踐出真知?!?/p>
這話讓小李突然想起大學時科學老師說的:“科學是個思辨過程,不是照搬結論?!?他盯著面板上印著的 “官方建議”,突然覺得這行小字像個挑釁的笑臉 —— 就像那些聲稱 “一招搞定所有問題” 的生活小竅門,從來沒考慮過包子餡是豬肉還是豆沙。
其實小李早有過 “照搬結論” 的慘痛經(jīng)歷。去年夏天他跟風買了臺網(wǎng)紅榨汁機,說明書上說 “胡蘿卜加蘋果榨出神仙飲品”,結果他嚴格按照配方操作,榨出來的東西分層嚴重,上層飄著橙黃色的泡沫,下層沉著褐色的渣滓,表弟喝了一口就說像 “生銹的糖水”。
“你得琢磨琢磨啊。” 母親在電話里聽了直樂,“胡蘿卜含水量低,蘋果放多了才會分層,自己試試比例不行嗎?” 后來小李把蘋果量減半,又加了半根香蕉,榨出來的果汁稠得能掛住勺子,這才明白所謂 “黃金配方”,不過是廠家拍腦袋想出來的參考線。
最搞笑的是那次 “冰箱檔位” 事件。他死死記住 “夏天調 2-3 檔” 的結論,卻沒考慮到自家冰箱放在西曬的陽臺。七月最熱那幾天,冷藏室的酸奶還是集體鼓了蓋,像一群憤怒的河豚。直到他蹲在冰箱前觀察了三天,發(fā)現(xiàn)午后陽光直射時箱內溫度會升高兩度,才琢磨出該在中午調 2 檔,傍晚轉 3 檔 —— 這才是屬于他的 “科學結論”。
“科學就是跟東西較勁。” 老張在部門分享會上舉著個拆成零件的打印機,“人家說這個型號容易卡紙,我偏要試試不同厚度的紙,最后發(fā)現(xiàn) 70 克 A4 紙最順暢,這就是思辨?!?他晃了晃手里的齒輪,“就像小李你那包子,冷凍程度、餡料多少、微波爐功率,變量多著呢,哪能一概而論?”
這話讓小李想起蘇曉曉 —— 就是那個說 “不要房不要車也不要你” 的姑娘。她以前總愛在工位上搗鼓些奇怪的實驗,比如用不同牌子的牙膏清潔手機屏幕,最后得出 “薄荷味牙膏去污力最強” 的結論,還特意在筆記本上畫了對比表格,像在寫嚴謹?shù)目茖W報告。
“你這是閑得慌嗎?” 當時小李趴在她桌前看表格,覺得這姑娘把時間浪費在沒用的事情上。蘇曉曉頭也沒抬地說:“這叫獨立思考,總比別人說啥信啥強。” 她指著表格里的五角星標記,“你看這個牌子的牙膏,廣告說能清潔一切,結果連指紋都擦不掉,這就是只給結論不給過程的忽悠?!?/p>
現(xiàn)在想來,蘇曉曉那些看似無聊的舉動,倒真有點 “科學思辨” 的意思。她從不直接采用網(wǎng)上的 “生活妙招”,買拖把前會在辦公室試拖三種地面,買洗發(fā)水要先在手腕上試三天過敏反應,連煮面條都要對比不同牌子的耐煮程度 —— 用她的話說:“別人的結論是別人的,我的生活得自己試?!?/p>
小李最近的 “思辨課題” 是煮雞蛋。他在朋友圈看到篇文章說 “冷水下鍋八分鐘,完美溏心蛋”,結果試了五次,三次煮老了,兩次蛋黃還是稀的。后來他把水溫、火力、雞蛋大小都列成表格,終于發(fā)現(xiàn)自家燃氣灶的中火其實相當于別人家的大火,得把時間縮短到六分鐘才行。
“你這表格畫得比工作報告還認真?!?同事路過他工位時打趣。小李把剛煮好的雞蛋放進冰水里,蛋殼裂開清脆的響聲:“這叫科學精神!” 其實他心里清楚,這些看似較真的舉動,不過是不想再當 “結論的搬運工”—— 就像他終于明白,蘇曉曉當年拒絕他時說的 “我不要你”,不是否定他這個人,只是她在 “感情實驗” 里得出的階段性結論。
上周公司組織去科技館參觀,小李在力學展區(qū)玩得不亦樂乎。那個演示 “物體平衡” 的裝置前,他擺弄了二十分鐘才讓一根金屬棒直立在指尖,旁邊的講解員說:“這就是科學的樂趣,不是知道‘能立住’這個結論,而是琢磨怎么讓它立住?!?/p>
回家的路上,小李買了袋速凍餃子。站在廚房灶臺前,他沒有直接按包裝上的 “煮八分鐘” 操作,而是先往鍋里加了勺鹽 —— 這是他試了五次總結出的訣竅,能讓餃子皮更勁道。水沸騰時,白色的餃子在鍋里翻滾,像一群歡快的小胖子,他突然覺得這場景很像科學的本質:不是遵循某個固定的軌跡,而是在試錯中找到屬于自己的節(jié)奏。
現(xiàn)在小李的手機備忘錄里,專門建了個 “思辨筆記” 文件夾。里面記著 “微波爐加熱冷凍包子:2 分鐘 + 30 秒更合適”“榨汁機蘋果胡蘿卜比例 2:1”“煮雞蛋冷水下鍋后轉小火”,每條后面都跟著一串歪歪扭扭的實驗記錄,像個嚴謹又可愛的科學家。
那天他在電梯里遇到老張,對方舉著新?lián)Q的手機說:“網(wǎng)上說這手機續(xù)航超強,我咋覺得一天都撐不?。俊?小李掏出手機翻開備忘錄:“我?guī)湍阍囋??先關后臺程序,再調亮度,一步步來。”
電梯門打開時,陽光正好斜斜地照進來。小李看著自己影子里舉著手機的手,突然覺得所謂科學思辨,不過是認真對待生活里的每一個小疑問 —— 就像他終于學會煮出完美的溏心蛋,終于懂得蘇曉曉那句 “我不要你” 里的坦誠,也終于明白:別人的結論再完美,也不如自己一步一步試出來的真理,來得踏實又有趣。
至于那個微波爐里的包子,小李最終設定了兩分二十秒。加熱結束的提示音響起時,他捏著包子邊輕輕掰開,熱氣混著肉餡的香氣撲面而來,芯里的溫度剛好能入口 —— 這是屬于他的,經(jīng)過思辨得出的 “科學結論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