聽完楊浩的話,劉備心里的感覺越發(fā)強烈,雖然水鏡先生告訴他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。
可是他的直覺告訴他,抓住眼前的男人才能夠真正的一統(tǒng)天下。
尤其是在聽完楊浩說明為什么人民是國家的主人后。
他已經(jīng)隱約的感覺到人民的力量如大海浪潮,洶涌澎湃不可阻擋。
劉備再度躬身施禮。
“請先生出山助我。”
楊浩微微一笑。
“看來使君已經(jīng)隱約明白人民的力量,不過并不是真正的明白,使君也是飽讀詩書之人,若是真想請我出山,還請以人民的視角再讀一遍史書?!?/p>
這還是楊浩第一次對劉備使用尊稱。
劉備知道,這次楊浩還是不會跟自己走,但是印象已經(jīng)改變,只好帶著眾人準(zhǔn)備離開。
就在劉備即將走出大門時,只聽到楊浩高聲喊道。
“人民,只有人民才是創(chuàng)造世界歷史的動力?!?/p>
劉備腳步一頓,轉(zhuǎn)身施禮。
“備受教了?!?/p>
楊浩回到院子里,從懷中拿出一個紅本本,別人穿越不是帶系統(tǒng),就是會各種技能。
而他穿越只帶著一本語錄。
翻開這本讀過無數(shù)遍的書,每次讀每次都有新的所得。
劉備這次并沒有直接回去新野,而是前往諸葛孔明所在的茅廬。
原本應(yīng)該是徐庶回馬薦諸葛,因為楊浩這只蝴蝶的翅膀產(chǎn)生了變化。
徐庶已經(jīng)跟劉備坦白身份,他本就是頂級謀士,對自己自信又自負(fù)。
要說這樣聰明的人在即將離開的時候才想起來推薦諸葛亮,怎么說也說不過去。
無非是覺得劉備有自己就已經(jīng)足夠。
可是現(xiàn)在面對楊浩,他完全看不懂也無法理解此人。
所以他提前想起了臥龍先生諸葛亮,他雖然自負(fù),也清楚的認(rèn)識到諸葛亮比他更加聰明更有能力。
既然他看不透楊浩,那就把諸葛亮請出來一起看。
三顧茅廬的劇情如期上演,同時諸葛亮也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構(gòu)想,只不過這次劉備的身邊多了一個徐庶。
徐庶也是對諸葛亮三分天下的戰(zhàn)略欽佩不已,對這位好友是徹頭徹尾的心悅誠服。
諸葛亮也從徐庶口中聽到了關(guān)于楊浩的話。
人民才是國家主人的論調(diào),也使得這位臥龍先生倍感詫異。
諸葛亮自比管仲樂毅,智謀不凡,通曉百家學(xué)說,同時也洞察人心。
他還從未聽說過人民是國家主人這種說法,也不知道是出自何種學(xué)說。
諸葛亮不僅察覺到了人民的力量。
他更是看到阻擋的力量,那股力量環(huán)顧四周比比皆是。
劉備匡扶漢室代表皇權(quán),他本身就是瑯琊士族,父親曾是泰山郡丞,徐庶是潁川士族。
人民的力量確實強悍,可是想要引導(dǎo)這股力量,就必然要推翻與之相對的阻力。
皇權(quán),士族,地主這些全都是壓迫人民的力量。
諸葛亮有心為黎民百姓做些事情,可是他心里也清楚,皇權(quán)、世家大族、地主全都是趴在人民身上吸血的蛀蟲。
若是按照此人所說豈不是要自己推翻自己!
想到這里諸葛亮不由得汗毛倒豎,脊背發(fā)涼。
楊浩所要做的已經(jīng)不再是簡單光復(fù)大漢,而是要推翻皇權(quán),推翻世家大族,推翻地主。
諸葛亮急忙找到劉備。
“主公楊浩此人萬不可用啊。”
“哦,軍師這是為何?”劉備疑惑道。
“主公明鑒,曹操北方勢大,不僅挾天子以令諸侯,同時擁有潁川士族,汝南士族,瑯琊士族支持,才令曹操能夠雄踞北方,江東孫權(quán)勵精三世同時有顧氏、陸氏、朱氏、張氏四大江南士族支持才能得以坐穩(wěn)江東之地?!?/p>
“若是主公按照楊浩所說人民才是國家主人,無疑是站在天下士族的對立面,那時候無論主公到何處安身,都無法得到士族支持也就無法得到當(dāng)?shù)氐刂鬣l(xiāng)紳的支持,屆時天下雖大亦將無主公立足之地!”
其實諸葛亮這話還是摟著說的,你一個皇權(quán)代言人,若是承認(rèn)人民才是國家的主人,那你又算是什么東西?
劉備雖然隱約感覺到引導(dǎo)出人民的力量阻力很大,但是卻沒有諸葛亮想得深遠(yuǎn)。
如今聽他這么一說也是不由得嚇出一身冷汗。
若是與天下世家大族為敵,恐怕天下真就沒有他的容身之地。
可是劉備依舊心有不甘,他最近也沒閑著,按照楊浩所說,帶入人民的視角又讀了一遍史書。
以前在他們老劉家看起來殘暴不仁的秦始皇,現(xiàn)在看來他能一統(tǒng)六國,結(jié)束戰(zhàn)亂,對百姓來說無疑是一件天大的好事。
至于焚書坑儒,燒掉一些儒家的詩書,在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(shù)之后,被儒生跳著腳的罵也是人之常情,但是秦始皇并未焚毀醫(yī)書,農(nóng)書并沒有傷害到人民的利益。
自從帶入到百姓的視角去看史書,讓他有了更多的發(fā)現(xiàn)。
他自詡愛民如子,對待百姓秋毫不犯,在安喜縣時也看到民生多艱,朝廷貪腐,不然也不會在張飛暴打都郵后罷官而去。
在他的心底是真真正正的想要為天下黎民百姓做些事情,而不是光有一個愛民如子的名聲。
“楊浩胸有大才,所言所語雖然驚世駭俗,但是仔細(xì)品來不無道理?!?/p>
劉備此時也沒有再提請楊浩出山輔佐的事情,他心里也在打鼓,別到時候請他出來,自己不僅沒有雄圖霸業(yè),連新野這小小的安身之地也丟了。
諸葛亮也聽出了劉備的心有不甘。
他也想見見楊浩,尤其是對他口中的導(dǎo)師更感興趣。
“既然如此亮愿意陪主公走一趟,見見這楊浩是否具有真才實學(xué)?!?/p>
“軍師愿意一同前往,那就再好不過,如此我今日準(zhǔn)備厚禮,明日軍師便與我一同前去?!?/p>
諸葛亮心中不由得長嘆一聲,看來主公對這個楊浩依舊十分執(zhí)著。
若是真請此人出山,那么自己三分天下的計劃將會化為泡影,沒有世家大族的支持別說入住巴蜀,就連荊州也難以立足。
可是在他的心里也明白,如果真的想要為天下人做點事情,那么楊浩的路無疑是最好的,同時也是最最艱難的,因為稍有不慎就會落得粉身碎骨。
在這個時代一條船沉了不可怕,呂布死了,張遼可以投靠曹操,董卓死了,李傕,郭汜重掌大權(quán)。
如果按照楊浩所言,一旦出事,整條船的人全都不得好死,朝廷、世家大族、各地的地主鄉(xiāng)紳都不會放過他們。